关于我们详细
联系我们当前位置: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一、美国舰艇与航母等级、

1.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Nimitz Aircraft Carrier)是美国的一种多用途大型航空母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之一,所有这个级别的舰艇都是以核动力推进的。装备有4座升降机、4台蒸汽弹射器和4条拦阻索,能够每20秒弹射出一架作战飞机。舰载作战联队中的机型配备根据作战任务性质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可搭载不同用途的舰载飞机对敌方飞机、船只、潜艇和陆地目标发动攻击,并保护海上舰队。以它为核心的战斗群通常由4至6艘巡洋舰、驱逐舰、潜艇和补给舰只构成。
2. 美国福特级航空母舰计划于2015年投入服役,旨在取代美海军的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根据美海军的设计方案,与现役航母相比,下一代航母将具备四大亮点:
- 打击力量更强。下一代航母上配备的舰载机将包括目前正在服役的F-18E/F型战斗攻击机,以及具备隐身性能的F-35“联合攻击战斗机”来替代目前服役的F-18C/D型机,并将大量装备无人作战飞机。这些无人机除了装备准确制导武器执行准确打击任务外,还将装备红外和合成孔径雷达等传感器,可执行海上监视、空中早期预警、战场评估缓穗以及支援反潜和救援等任务。此外,美海军还计划在下一代航母上装备电磁轨道炮、高能激光、高能冲颂射线等新概念武器。其中,电磁轨道炮的发射器可将电磁能直接转化为动能,利用电磁力发射炮弹,炮弹射程最远可达300公里,甚至超过目前航母所装备的部分导弹的射程。
- 信息化程度更高。下一代航母将采用更先进的C4ISR系统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全面支持美军的网络中心战能力,可与其他武器和军种间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并将广泛采用电脑显示器,个人数码助理和掌上电脑等替代操作人员目前所使用的手册和参考资料,以方便操作人员日常保存、查找等使用。
- 作战支援设备更先进。根据计划,美海军的下一代航母将采用新的核动力装置设计,使用13800伏的配电系统,所散产生的电力是现役航母配电系统的3倍。在飞行甲板上将换装电磁飞机发射系统,其工作原理与电磁轨道炮相似,利用电磁能驱动舰载机起飞,可在100米的距离内把飞机的速度提高到160节,并将安装高级着陆拦阻装置。对飞行甲板进行重新设计等。据称,美海军的下一代航母日正常出动飞机可达160架次,高峰时可达270架次,远高于现役航母每日正常120架次,高峰时220-240架次的出动量。
- 工作生活环境更具人性化。美国海军下一代航母上舰员的个人生活空间将会有所增大,每艘航母上的配置人员数量不超过5000人,将低于现役“尼米兹”级航母近6000人的配置量。由于下一代航母采用了大量的自动化系统和无人操作装备

二、防御无人机

三、舰载机的美国配置

若论打航空母舰的经验,排名第一的是美国,第二是日本,第三是英国,第四是德国。前三名估计无争议,德国潜艇多次击沉美英航空母舰,排第四也是可以接受的。
二战期间航母之间的较量,给我们提供了很丰腴的打航母事例。通过分析战例,人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航母为了自身的安全,必须最低限度拥有和来袭敌机数量相当的战斗机。
这很容易理解,没有谁可以保证以战斗机100%击落来袭的飞机,尤其是在机群空战中。
二战时期的美日航空母舰,普遍存在舰载战斗机不足的问题。比如:
日本的赤城号,舰载机为,固定配置零式舰战1

2、俯冲轰炸机3

5、鱼雷机19,机动搭载25;
日本的翔鹤号,舰载机为,零式2

1、俯冲轰炸机30、鱼雷机30架;
美国战争初期的航母舰载机比例大概与此相当。
战斗机偏少的原因在于,早期的航空母舰始终存在攻与守的矛盾。
由于战斗机偏少,一般一艘航空母舰抵挡不住一艘级别相当的航母的攻击。比如,珊瑚海海战,日本航母两大一小对抗美国两大,结果是日本两大伤一小沉,美国一沉一伤,谁也没能幸免。
因此,先敌攻击成为航母对战关键。
中途岛海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美国三艘航母抢先攻击,击沉日本航母三艘。在对抗美国的攻击中,就暴露了日本战斗机数量不足的问题,当零式击落了最先来袭的所有美国鱼雷轰炸机后,或无油无弹,或被引到低空,结果被美国的俯冲轰炸机钻了空子。同时,美国方面也暴露了战斗机不足的问题,当日本三艘航母被击沉后,美国拥有3:1的优势,但仍然被日本一个舰载机攻击波击沉了一艘航空母舰。
上述战例清楚的表明,为了抵挡来自空中的威胁,必须有数量足够多的战斗机。后来美国建造的航空母舰,就注意了这个问题,美国典型的埃塞克斯级航母,舰载机配置为,1个战斗机中队(36一37架)、1个战斗轰炸机中队(36一37架)、1个俯冲轰炸机中队(15架)和1个鱼雷机中队(15架),总计103架飞机,这样有超过70架可以对空拦截。
同时,由于舰载机起降、准备繁琐,必须采取多舰配合作战,二战期间航母间交战,单舰间的对抗几乎没有。
关于战斗机数量对航母安危的重要,在马里亚纳海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从交战双方的航母数量看,美日为15:9,但是实际舰载机为美日956:360。即便加上日本陆基飞机240架,美日飞机数量也是956:600。考虑到美国舰载机中战斗机、战斗轰炸机的比例,可用于空战的飞机超过600架,几乎和日本来袭飞机的数量相当,加上人员素质的差异,出现“猎杀火鸡”的场面是非常正常的。
说到航母抵御空中威胁的能力,还需要说说舰炮。无线电近炸引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成功的,美军的高射炮最早都装备,从而使得大批日本飞机被击落,因此它与雷达、原子弹被誉为二战期间武器装备的三大发明。
人们要说的是,带无线电近炸引信的高射炮,在航母交战中起到的是“马后炮”的作用。就是说,它并不能阻止一次对航母的致命攻击,其作用是慢慢积累的。
二战后期,美国为了保护一艘航母,舰炮数量是惊人的。比如,航母本身往往有127毫米高炮12门、40毫米“博幅斯”高炮68门、20毫米“厄利孔”高炮55门,同时,还有一艘战列舰20门127毫米高炮和150门速射炮护卫,以及数量众多的巡洋舰、驱逐舰支援,细算为了保卫一艘航空母舰可能会动用超过500门高炮。但是从冲绳海战看,日本神风特攻机还是屡屡突防,美国各种舰船被击沉的33艘,被击伤的370艘,如果不是美国舰队的规模超过1500多艘(其中包括59艘攻击航空母舰和护航航空母舰),肯定承受不了这样的损失
高炮的毁伤作用在于逐步的积累。在美国海军装备近炸引信高炮炮弹后,有30-50%突破美国战斗机拦截的日本飞机被击落,由此造成的日本飞行人员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这就是近炸引信威力的关键。
战后,美国还是按照二战时的经验,构建其航母战斗群的对空防卫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宙斯盾”舰和F-14战斗机。一个美国航母战斗群有近300枚防空导弹的护卫,足以抵抗习惯攻击模式的飞机100架,一架F-14可以攻击6个目标,一个中队的F-14可以拦截70架敌机。由此说,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对空防卫,还是在舰载防空火力和对空战斗机上做文章,而且文章做的也算相当到位。
不过,战争是双方的互动,当SU30出现后,局面发生了变化。
首先,由于当代空射反舰导弹的射程普遍超过防空导弹,舰载防空火力再次被置于尴尬的境地,尽管“标准”、“海拉姆”、“密集阵”的组合可以对反舰导弹有极高的拦截概率,但终究是被动的防御,而且也不能作到100%拦截。航母的敌人从来没有想过发射100枚命中100枚,发射100枚命中5枚,这就足够了!
这样,防空的重担还是落在了舰载战斗机的身上。
早期的美国“尼米兹”级航母,舰载机的配备为,F—14“雄猫”战斗机20架、F/A—l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20架、A—6E“入侵者”攻击机20架、E-2C“鹰眼”预警机 4架、S-3A“海盗”反潜机8架、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6架,以及直升机多架。现在这个搭配发生了变化,变成了F/A-18一统航母甲板的时代。
对于A-

6、A-7这类专用攻击机的退场可以理解,因为F/A-18作为多用途战斗机可以替代他们的作用。对于F-14的下场可以分析一下。
F-14作为专门的制空战斗机存在,显然还是暴露了航空母舰攻与守之间的矛盾。首先其对

《LYUAV SERVICE 阿联酋无人机(Arab United States drones Emirates Drone)》

Copyright2025FYAI数据科技